还有司马光和曾巩,都是同龄的人。”
“但在时代的大潮里,他们各自走出了不同的轨迹。”
“还是在仁宗之时,西夏开始崛起,成为国家的劲敌,生长在秦地的张载也感受到了西疆不宁给人们带来而压力。”
“慨然以功名自许的他,虽然无所不学,但尤其热衷于言兵。”
“直至于要结客取洮西之地,看上去,很像是生长他的土地上,多年以前出过的班超。”
“而康定元年,一代名臣范仲淹临危受命,成为了天章阁侍制,永兴军路知军,开始经略陕西。”
“时年21岁的张载,以布衣上书军帐。”
“范仲淹一见他器宇非俗,便知日后不等闲。”
“然后,也就从那一年开始,张载致力于学儒。”
“随后又遍览释老群书,一直到嘉祐元年,他进了汴梁。”
“时光会送走每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而中年到来时,也许才会看到每一个人自己的本原。”
“范仲淹已经变成昨日的故事时,进京赶考的张戬已经是沧桑的中年。”
李清照:在张载十五六岁时,父亲因病在涪州任上去世。
张载扶柩经蜀道、从斜峪关翻越秦岭,准备回家乡安葬。
到太白山下的横渠后,盘缠用尽,加上前途发生兵变,只好在秦岭北辳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安居。
从此,横渠的人杰地灵,成就了张载的不凡。
在学四书五经的同时,他还学习兵法,想投身军旅,收复被西夏所占的失地。
参加科举结束之后,张载在宰相文彦博的支持之下,在开封相国寺坐虎皮椅开坛讲解《易经》,名声大噪。
受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张载任崇文院校书。
后来,因为与王安石政治道路不同,张载辞官回到横渠。
潜心做学问,广收弟子讲学,横渠书院留下他的足迹。
他创立的关学,与王安石创立的新学、二程创立的洛学鼎立,称为北宋三大学派。
张载年少时曾在这里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这里兴馆设教。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