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战败不得不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
苏轼: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贵族家庭,袭封扎萨克多罗郡王。
道光年间,僧格林沁进京任职,曾担任御前行走、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务。
当时,八旗兵战斗力极差,烂泥扶不上柄,唯有僧格林沁统领的骑兵军纪严明、战斗力强,让清廷刮目相看,所以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僧格林沁均能得到重用。
僧王僧格林沁作为蒙族名将,曾领兵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李开芳、林凤祥两部,经大小数百战,全部歼灭叛军,威震海内。
英法联军之役时,僧格林沁奉命抵御,并在大沽口保卫战中重创联军,令清廷极振奋。
僧格林沁善抚士卒、治军严谨,加之他本人剽悍勇猛、不畏生死,所以被清廷倚为梁柱,也成太平军、捻军的噩梦。
不过,僧格林沁也有自己的弱点:恃勇轻脱、不谙敌情,作战往往只图近利、谋不及远,从而为最终的覆亡埋下伏笔。
从咸丰十年开始,僧格林沁奉命追剿直隶、山东一带的捻军。僧王打散十几万、收降十几万,又逮捕并处决太平军统帅陈玉成、捻军大头领张乐行以及叛变的民团首领苗沛霖等,战果辉煌。
张乐行遇难后,捻军上下对僧格林沁恨之入骨,新首领张宗禹决定利用僧格林沁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打围战术在各地流动作战,以诱引僧格林沁,待其师劳力竭之后,再予以歼灭。
清同治四年五月,被张宗禹拖垮的僧格林沁,中了捻军的诱敌之计,在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重围。
当时,僧王部队兵不得食,趁夜突围之下,只率领少数随向吴家店方向突围,僧格林沁在途中因受伤而坠马,只好伏身隐藏在麦田中,希望能避过捻军搜捕。
最终,僧格林沁未能躲过这一劫,被捻军一名16岁小兵张皮绠搜出,于麦田当中斩杀,时年54岁。
“六月,咸丰帝任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海防军务,重建大沽炮台。”
“八月底,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来大沽口,着手大沽炮台的重建工程。”
“僧格林沁是坚定的主战派,坚决要求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