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开始主要的客户是水手以及在码头附近做生意的妓女,到了现在英国本地穷人也会光顾中餐馆。
跟美国一样,英国中餐的形象也是低等、廉价,但影响力还不深,有机会扭转形象。只是英国佬盘踞香港,不少人对中餐的了解很深,不太好编故事。”
冼耀文将雪茄放在一边,让其自然熄灭,“相比美国和英国,法国中餐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开了一个好头。
法国尤其是巴黎,是烹饪强国强市,法国料理站在西方餐饮的顶端,而这里又没有华人大量涌入的渊源,只有一战华工因战后劳工紧缺,有不少人留在这里定居并娶法国女人为妻。
一战期间法国青壮年死了不少,吃苦耐劳的华工在法国战后重建时期不难赚到钱,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差。
1910年代末,留学潮起,不少华人来巴黎留学,而巴黎的大学主要集中在第五区,也叫拉丁区和学生区。
来巴黎的学生多是富家子弟,贫苦出身的并不多,他们的消费水平颇高,也因此,主要服务于他们和附近华工的中餐馆定位不低。
第五区的中餐馆中最上等的是万花楼,这是一家粤菜馆,其次是共和和双兴,前者是鲁菜馆,后者是保定馆子,其他还有中华楼、北亰饭店以及同一个老板开的萌日饭店。
万花楼的收费昂贵,非一般人不敢踏足,凡是留学法国的著名文人都曾是那里的客人,陈寅恪、胡适、郑毓秀、郑振铎等等,以及曾来巴黎办事的蒋梦麟。
我之前说的豆芽做成高档菜,就是万花楼的杰作,万花楼也是法国中餐的标杆,不少华人想学厨或精进厨艺都会投奔万花楼。
共和和双兴主要的客人是当年的北方华工,店铺狭窄、饭食粗糙,但吃上一顿也不便宜。
我没去过这两家店,评价来自文人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当年文人每个月收入上百大洋,吃食自然讲究,他们说的粗糙未必真有多差。
总之,在巴黎人眼里,中餐是可以和法国料理相提并论的高档饮食,其中代表是粤菜。
我上面所说的几家餐馆都没有熬过二战战火,目前在巴黎没有一家上档次的中餐馆,但这里并不缺乏高档中餐的消费群体,正是开设高档中餐馆,并建立法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