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去应考,中举的机会就会大大提高,但是作为名士,董其昌不想在这种场合说出功利之语,劝到这里也就不愿再劝。
一旁的王文龙看得清楚,联系历史,冯梦龙就是这个头铁性格。
这时冯梦龙已经二十五岁,中秀才中了十年了,还在努力读书,梦想着有朝一日科场成就,冯家三兄弟全都是这样的念头。
而在王文龙脑海中的历史里,这三兄弟中最后冯梦熊捐了个太学生,冯梦龙考到五十多岁才拔为贡生,多半是考官可怜他年老才拔贡而已,这两个名头也还是秀才功名,无非也就是高级秀才而已。
后来冯梦龙花钱才弄到个当涂县学训导的小官,晚年折腾了好久,才终于升到知县,作为秀才也不可能当上更大的官了。
听到几人谈论,一旁的王骥德和陈继儒却是露出笑容。
叶昼则看到两人表情,笑着对董其昌道:“董公说起此事,该引得陈仲醇、王伯良觉得俗气了!”
董其昌脸上一愣,接着指着叶昼则就说:“昼则这张利嘴啊!”
叶昼则是此时著名曲家,不过他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作品,而是主要以点评家的面貌示人。
叶昼则点评的四书五经、三国水浒在此时都颇为人所称道,他也不靠此挣钱,他家里有钱的紧,不想挣钱,也不想当官,连秀才功名都没有,靠着家族声望照样跟侯爷王孙平等交往。
他说话也可以不在乎董其昌的感受,反正根本就没想当官。
甚至叶昼则连扬名的愿望都很淡薄,比如叶昼则的许多点评都是托名李贽。
原因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李贽是此时最顶流的文化名人,他点评的书籍都很好销售,叶昼则托名李贽书坊就愿意多印他的点评书,为了传播思想,连署名权他都不在乎。
不过叶昼则把话题扯到这里,一旁的陈继儒却是主动问道:“建阳,听说伱有了监生功名之后也无意科考?”
王文龙辩白道:“我是海外归客,自小没读多少正经书,根本就没有入场的本事。”
袁无涯说道:“先生班班大才,便是不入场也是天下名士。”
陈继儒是此时的顶流名士,才三十出头,文学、画技、书法全都当世绝伦,几年前他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