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的人缺乏安全饮用水,70的家庭电力短缺,多数社区教育设施奇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低于40,仅有2的当地人口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当地居民平均寿命仅为468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则高达20。
到1999年阿布巴坎尔军政府还政于民之际,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已无法再忽视三角洲地区恶劣的社会经济状况。
为了平息日益高涨的民众不满情绪,当年政府将油气产区可获得能源收入的比例提高至13,但这仍不足以偿付近半个世纪以来三角洲地区民众所付出的代价,因而民众普遍认为这一比例应提高到25~50之间。
联邦政府的有限让步与民众的利益诉求仍无法契合,不满情绪广泛弥散。
2005年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三角洲地区居民认为联邦政府是阻碍当地发展的罪魁祸首。
2007年的另一项调查则表明,多达3623的民众存在不满情绪,表示愿意参与或支持武力反抗政府的活动。
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反政府武装,从最初的小规模到后来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演化,也同尼日利亚的政局相关。
1999年,尼日利亚军政府还政于民,尼日利亚重启了民主化进程。
然而,由于相应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尼日利亚在2003年的选举中出现了大量舞弊行为。
少数政客为赢得选举,不惜雇佣、武装激进分子成立忠于其個人的武装团伙,强迫当地社区民众投自己的票。
其中,“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最初由河流州州长彼得·欧迪利扶植。
在选举后,为防止该组织势力坐大,欧迪利又支持“尼日尔三角洲民兵团”与之对抗,相互制衡。
最终,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在2004年9月宣布与政府“全面开战”,要求所有油气公司立即停止作业,离开三角洲地区,同时开始对三角洲地区的油气生产设施发起大规模破坏行动,对尼日利亚乃至世界原油市场均造成了巨大影响。
由于清剿行动难以奏效,奥巴桑乔政府不得不寻求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最终,“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于2004年10月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