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当即瞪大了双眼。
一副不可思议的模样看着陈钧。
当初陈钧参加强军计划考试写的文章,在边防学院看似没有引起多大重视,但那只是学院没有刻意宣扬。
当时就能引起总政关注,总参插足的文章,国防大学怎么可能不知道。
搞学术的人,向来推崇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的东西看起来不合理都没关系。
但求证的过程中,必须要一点点的考虑,推敲,验证其可行性。
陈钧五年前发表的文章,在今天全部应验,带给这帮搞学术专业的人多大震撼,可想而知。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啊。
至少陈钧以前写的,关于部队以后发展道路的规划,正是这次中培的核心重点。
五年前的观点,如今被重新捡起研究,如何能不震惊?
“同志,你就是陈钧?”
“同志,能麻烦你帮忙翻译一些具体的数值嘛?”
“陈中校,有关合成营的作战规划,能抽个时间讲一讲嘛?”
围过来的一群教员纷纷开口,有人扬着手中文件,要询问实际操作心得。
说是翻译数值,无非就是合成化一些战车和书面数据,在场的人只是听说,看过相应的资料,没有实际操作过。
至于询问作战规划的合理性,那就更好理解了。
因为全军只有陈钧带过合成营,很多教材上面的战术战法说白了只是纸上谈兵,压根没有经过实践。
教员再牛,他们也不是神。
需要通过一次次教学,一次次得到部队的反馈,纠正,才能得出最佳的战术战法。
而陈钧,就是活生生的经验包啊。
但问题是。
陈钧瞅着一帮教员,这如饥似渴般冲上来问问题。
差点把他都给整不会了。
特么的。
我自己都是来学习的,你们还来问我,到底谁是教员?
我来参加中培,参加培训,目的是为了我教我自己?
可能也是看出陈钧的神情,不太对吧。
林国勇有些尴尬的扬了扬手,随即轻咳道:“咳咳,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