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这也是事实。
长期生活,战斗在雪域边防,艰苦的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医疗设备,塌方泥石流,雪崩,车祸,突发性高山疾病和事故等,都是高原的杀人恶魔。
所以,从决定穿上军装,长期扎根边防的老兵,又有几人没有想到过这一天到来呢?
别看边防连的干部或者老兵,很多都挺邋遢,就跟那个林木一样,穿得翻毛皮鞋都要掉色一般。
其实,这些人随便扒扒,身上的英雄事迹就不会少。
远的不提,就说副连长赵清海,川兵入伍,人绰号小钢炮,个子虽小,可虎虎生风,性格不屈不挠坚如铁。
能打仗,会管理,从提干排长一步步干到副连,那都是靠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实干精神。
平时做事也是风风火火,嘁里喀嚓的,见不得半点斯斯文文。
根据团部日志介绍,这个赵清海刚入伍时,跟许多战士一样,都是列兵分配到边防。
一次执行维稳任务时,为了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硬是以当时副班职位,带领班里仅存的几名战士,在平均海拔4300米昂,谢门,拉三县交界处跟踪追击。
什么艰难险阻,通通抛到脑后,废寝忘食,徒步行军三天两夜,带人迂回包抄,最终追得骑马逃亡的匪首还有一部分随从。
疲惫不堪,乖乖下马投降。
事后全班被授予集体一等功,赵海清个人二等功,庆功宴上,有人询问你明知道敌人有水有粮有马骑,自己缺水缺粮还步行。
为啥还要紧追不舍,就不怕敌人最终还是会跑掉吗?
赵海清的回应很简单,他说马在短时间内有优势,但是在群众基础这么好的地区,在穷追不舍的情况下,就不一定是优势了。
以前的老前辈敢和敌人四个轮子赛跑,一样的消灭敌人,如今的人又有谁能想到?
相比之下,他带着人追马,都不值一提了。
陈钧之前在团部看过这人的资料,但属于那种久闻大名,未见其人的类型。
这趟过来,总算是碰到了。
不过,英雄身上未必就有英雄形象,平时还能板正一些,吃饭时,那小号棉裤穿在腿上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