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跟着上涨。
开过厂的人都懂,短期暴涨的大订单很尴尬。
接吧,就得增加工人、厂房、工具的投资,说不定这个订单结束,就无事可做了。
不接吧,心疼,总觉得错过了一个亿。
……
自此,吴国的工业化开始一路狂奔。
大工厂——小作坊~
众星拱月的模式大放异彩。
工业部大臣杜仁对各地陡然暴增的产量颇感意外,亲自走访后写下了数千字的报告。
送至燕京。
李郁看完,哑然失笑。
这不就是二战之前,邻居的穷鬼帝国主义所走的工业路线吗?
在 18世纪搞,那是相当的先进啊。
甭说 18世纪,就算放在 20世纪前期也算相对先进。穷鬼帝国主义,那也是帝国主义。虽然打不过真正的工业国,打农业国就好似刀子切黄油。
……
于是,
当即批示:
“工厂——作坊,工厂——家庭的模式很好,既能实现产能暴增,又能带动农夫增收,实乃利国利民利己之创举。”
“首创之工厂主,赏赐御酒一箱。首创之工人(团队),赏内帑银 500两。”
“值得推广,大力推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