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圣旨后,深知此次北征的重要性,立即着手进行准备工作。尽管他的部队人数仅有1800名战兵,远未达到朝廷所期望的规模,但朱棣对此并不以为意。兵部多次下达公文,催促他扩军以增强实力,否则将面临钱粮被扣除的惩罚。然而,朱棣对此置若罔闻,坚持认为部队的精锐程度远比数量重要。
朱棣解释称,北方地区人口稀少,征召到合适的兵源极为困难。因此,他决定加大训练的投入,通过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和素质来弥补人数的不足。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太子朱标的认同,朱标要求继续按照4千人的编制划拨钱粮给朱棣的部队。
兵部虽然对朱棣的扩军态度有所不满,但鉴于他的燕王身份和太子的批示,只能照做。同时,他们也认为朱棣不可能为了贪没军饷而故意不扩军,毕竟他最终是要上前线作战的。此外,兵部官员们心中都有一个默契:一个藩王手里掌控过多的军队并不是一件好事。尽管朱标对此不以为然,但文官们天生对藩镇的警惕性是存在的。
因此,尽管兵部在形式上催促朱棣扩军,但实际上并未采取过于强硬的措施。他们选择了妥协和默契,以保持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平衡。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朱棣就这样利用4千人的钱粮加福记暗中的资助,训练这1800人的精锐部队,其它部队都做不到装备满编。他能够做到。朱棣的想法其实是想建立一支骑兵部队,所以一直不扩编就是等待此次战争过后和蒙古一些部落交易引进马匹。
这一天,他奉徐达之命出征,目标乃儿不花,他在行军过程中心中涌动的情感如同翻江倒海,激动与自豪在他胸中激荡,仿佛要将他整个身心都掀飞起来。这一刻,儿时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他身披璀璨的亮甲,手持长缨,身后是万马奔腾的壮丽画卷。
朱棣对战争的热爱深入骨髓,这种热爱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英雄情怀和对荣耀的渴望。他沉醉于那种万军齐发的豪迈气势,当他的命令如狂风般席卷战场,士兵们齐声呐喊,如猛虎下山般勇往直前,那种豪情冲天的感觉仿佛让他与天地同呼吸,与日月同光辉。
身穿沉重的盔甲,朱棣跨上那匹神骏的战马,宛如一位战神降临人间。他紧握长缨,目光炯炯有神,锐利的眼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