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得出正确的结果,有时候是需要进行实际试错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科学研究中失败往往并不一定是失败。毕竟,失败的研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获。
就像“星球大战计划”,其进行的上千项研究之中,有超过80的项目在当时看起来都是不可行的,只有不到20的项目是可行的。
但最神奇的地方是,那80不可能的项目,在随后的四十年中,被不断的证实是可行,而且很多美国大公司,接连军方获得了专利或者研究转让,那些看起宛如科幻小说一般的研究,在企业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而军方不惜工本砸钱式的研究,还深刻改变了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面对军方的要求,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这促使他们不断创新思维,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不仅推动了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也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这种良性的循环,却随着苏联的解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为没有生存带来的危机意识,人类的创新和想象力都会受到某种限制。
纵观影响人类最为深刻的两个科学爆发期,一个是二战,一个就是冷战。
至于冷战后以及新世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过只是在炒冷战的剩饭,也就是到新世纪20年代人工智能的曙光,才让稍有些新意,可问题是,人工智能,在冷战期间,也是美苏两国军方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
所以,仍然还是……炒冷饭!
从人类科学的角度发展来说,冷战绝对是人类科学发展速度的最顶峰,在生存危机的迫使下,人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的什么军事竞赛了,什么国威竞赛之类的东西。李毅安没有一丁点儿参加的兴趣。
军事竞赛?有意义吗?
苏联人造了4万多枚核弹头,巅峰时期仅仅只是坦克就拥有55万辆,各种装甲车辆近10万辆。现役战斗机超过1万架,超过550万军队操作着这些先进的战斗武器。
在那个时候,浩浩荡荡的苏军军靴在莫斯科红场响起的时候,全世界都要为之颤抖,美军看到他们的时候,心里既颤抖又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