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已经是极限了。
……
咸阳……
使节归来似乎只是一个信号,预示着什么。很快,一封王诏如同陨石坠入大湖中一般,将本就暗流汹涌的咸阳变成了惊涛骇浪。
大朝会!
王上亲政之后,第一次召开大朝会。
此时的大朝会可和明清时期的不太一样。后世大朝会一般是每逢朔望,由在都城的五品以上京官全部参与的朝会。
但战国时期,大战连绵,列国伐交频频,一国要事往往是由君王与丞相,上将军组成的核心商议决断,下面的人只需要执行就行了。
因此,大朝会极少举行,只有在秋收等特殊时节才会有,一年到头也只有一次或两次。
而此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山东列国对秦国的威胁大大降低,只要秦国不去攻打其他国家,他们就谢天谢地了,根本不会来撸秦国虎须。
也就是说,如今七国,秦国是唯一有能力举行大朝会的国家。
而这个时候的大朝会也不仅仅是国都的官员参加,还有各郡县的郡守,县令,各地的领兵大将等都需要返回咸阳一并参加。再加上此次大朝会乃是大王亲政以来第一次大朝会,意义深远,自然规模宏大。
因此,各地县令将领接到诏书的那一刻,纷纷安排好手头上的事情,快马加鞭赶赴咸阳。
期限前两三日,边将官员便陆续抵达咸阳。咸阳的驿馆客舍眼看着热闹了起来。
之所以提前抵达,一是为了表现对王诏的重视,对大王的敬重;二则也有联络上下,相互走动以打探朝局的意思。
这种做法,在十几年前是绝对没有的。秦法严苛,一向禁止朝臣之间私相结交,贵族大臣也没有大举收纳门客的习惯。
但这一切自吕不韦领政之后便逐渐发生了变化,他本身就是商贾,素有山东列国名士贵胄之风,将官员来往视作与国事无关的私人行为,对于收纳门客也没有一点儿忌讳。
因为在吕不韦看来,秦国官场风气过于森然,有损于蔚然文风之养成,不利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形成,使得大秦在文明一道上弱于列国。
因此,在他执政的十几年间,秦国原本冷硬的风气有所改变,的确是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