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在这种氛围加成下,理应大爆才对。
可是票房遇冷,结果相反。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剧本和导演的身上。
整部影片,看似中规中矩,实则少了极为关键的东西。
2008年是奥运年,观众想看的是国内体育先驱征战奥运赛场的故事,是想通过电影进而了解到奥运。
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百分之九十五的篇幅在讲近代史和儿女情长,奥运赛场一笔带过。
这使得观众两眼懵逼,他们是由奥林匹克吸引走进电影院,结果看了个寂寞。
如果是要看讲近代史的主旋律电影,大可去看这一类型的电影。
前往电影院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主要想看的是奥运,而不是大篇幅的近代史。
在观众眼中,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货不对板。
可以说,如果《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百分之三十的篇幅是近代史以及主角在国内所面临的各种磨难,剩下百分之七十的篇幅是远渡重洋、去到美国所面临的冷眼磨难,以及赛场上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票房,都不会过于遇冷,说不定还能大爆。
可它硬是大篇幅讲述国内近代史,然后主角远渡重洋、到达美国后所遭遇的困境,以及赛场上的故事,全都一笔带过。
2008年了,国内的观众看过太多讲述近代史主旋律的影视作品。
相较之下,观众更想看的是主角远渡重洋、以及到达美国的遭遇与赛场上的故事。
这些东西,才能在奥运年,勾起观众的情绪。
因为,2008年,是奥运年。
全国热情澎湃的是奥运氛围,而不是其它。
好比十多年后,对峙氛围渲染起来后,主旋律电影上映,差不多都是几十亿的票房收官。
而后等这些情绪消耗完毕,主旋律电影的票房又慢慢遇冷。
2008年亦是同样的道理,全国渲染起来的是奥运氛围。
“奥运电影”,才能收获票房。
“怎么样?”韩三坪眼见王树已经初步翻阅过手里的剧本,笑呵呵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