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历1446年1月7日,寒风中的千河谷终于降下大雪。
在飘飞的茫茫雪花中,南瑙安河与伊贝河的河流每隔一段距离都能看到十几艘运兵运粮运人的帆船和驳船。
一些船流繁忙的河段上,甚至挤满了船只。
大家站在船舷上,拉着船索,隔着几米远互相辱骂,船体和船体间撞击出嘭嘭的闷响。
这些船流繁忙的窄河道,基本就是那三处没有被烧毁的渡口河段。
船东们喊着号子,水手在船板跑上跑下,跟在护教军队长们身后,护教军们哆哆嗦嗦地走下船。
踏在冰寒的土地上时,穿着木底鞋的护教军们不约而同地打了个寒战。
从1月2日开始,历时5天的运输和准备,第一批修建营地的护教军工兵才带着工具终于抵达南瑙安河前线。
只可惜他们还没来得及吃口饭或者喝口热汤,就被当地的胡安诺派僧侣急匆匆地装入了马车。
蓬顶马车挡不住飘飞的雪花,数千名护教军工兵从各个渡口,像蜘蛛网一样,沿着支流与道路向预定目标行进。
数千名工兵显然是不能在半个月内修建好数十个补给点和营垒的,那些胡安诺派的僧侣还会喊上当地的富农与小地主。
安排这些工兵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效率和辅助守卫补给点,至于补给点的购买补给的所有消费由急流市富商和卡夏郡修道院买单。
这么做的好处很简单,也就是行军过程中不再需要携带军粮和扎营,到地方就吃喝睡,睡完了就起床行军。
每天起码能挤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用于行军,而且不带辎重速度更快,能多走个6-9公里。
对于传信的骑兵更是如此,甚至可以换马不换人,一路从最前方把消息传递到最后方。
这些补给点不用太坚固,真正坚固的临时堡垒会在三处渡口以及河流险要处,用砂浆混凝土来建立。
就如同当年蒙克鲁斯庄园的三层角堡一样。
这些补给点和营地外围用木围墙围起,内部设立排水渠、马厩和木质营房,以及最重要的仓库。
一个补给点由少则10名守卫,多则40名守卫来看守,防的不是敌军骑兵,而是乡野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