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219章 村里的头变化小学(3/4)
事,来开门儿往外跑,大娘大嫂快来看,拖拉机进村了。”

    这首儿歌描绘了村子里热闹的场景,从喜鹊到小狗,再到鸡子和猫儿,最后是街上隆隆响的拖拉机,生动有趣。孩子们看到拖拉机进村了,纷纷跑出门外,好奇地围观。

    这位年轻老师的教学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欢快地唱着这首儿歌,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

    刘竟斋一路走来,心中感慨万分。他欣喜地说:“真是太好了!没想到咱们村子里的娃娃们也有这么一天。

    他们坐在宽敞明亮地教室里读书识字儿,与城市里的孩子们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闻讯赶来的周校长热情地与刘竟斋等人握手,说道:“刘老师,咱们学校能有今天,要感谢你们父子的努力付出。”周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刘竟斋谦虚地回应道:“周校长,我们都是刘家庄的一员,为家乡教育尽一份力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让人感到敬佩。

    周校长颇为自豪地说道:“咱们刘家庄小学,能在全区挂上号是有原因的;不说别的,就这教学条件,就是区里的大多数学校是比不上的。更可况与其他的农村小学比了,绝对是蝎子粑粑—独一份的存在”。

    他这话不假,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小学校大部分校舍是石窑洞,有部分是砖木结构平房,还有的是利用过去旧庙宇改建而成。

    一般都是土炕,上面铺有苇席,学生自带炕桌,习炕而坐,非常简陋,个别好的学校配备一些课桌和凳子。

    这时侯大部分村里没有通电,晚上学生上课和教师备课都是用的煤油灯,后来用上了带罩的灯具,人称“洋灯”,照明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这个年代农村小学校,虽校舍简陋,生活条件差,但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值得敬佩。

    农村里的小学教育风清气正,尊师重教在农村蔚然成风。这时村校关系、家长和老师关系、学生和老师关系十分融洽,亲如一家。

    学校有困难,村里来帮忙,村里有事情,老师主动来。逢年过节,村民经常请老师到家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