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分子进行较量。
没想到,如今梦想照进了现实。
李景琦与王姨对此深感满意,李抗战热衷于当公安,既能得到锻炼,也让人放心他未来不会走偏。
况且,还有刘之野这么大哥照应着,李抗战只要别不着调,未来的成就定然差不了。
就这样,“精神小伙儿”李抗战被塞进了集训营。还别说,这小子有股子韧性,愣是熬过了三个月的“魔鬼训练”,加上他文化水平高,成为了支队的重点培养对象。
再后来,随着治安总队的改编,文化水平高的一些战士们就被挑选进了技术兵种。
李抗战在那种环境下,毅然加入了炮团。凭借他出众的文化素养,即使身为新兵,其操炮技术也丝毫不逊色于老兵们。
在二师,李抗战这样的典范屡见不鲜。原治安总队的战士们普遍文化水平高,多数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不乏高中生、大学生。
这些高素质人才为警卫二师的技术兵种提供了丰富的优秀兵源,确保了部队的整体素质与战斗力。
六十年代,夏国的战士们普遍文化基础薄弱,他们中大部分仅具备小学文化水平,或是来自农村,鲜少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些朴实无华的战士们,却用他们的勇气和坚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伟人说过:“要好好学习啊,一个军队没有文化可不行。”
这时期每支部队里都有本政治部下发的《汉语拼音》,因为有的战士入伍时甚至还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所以他们平日里需要看这样书提升自己的知识。
部队里也会组织学习文化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战士们学习新知识和巩固已经会的知识。战士们参加活动非常踊跃,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夏军一直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早在红军时期,夏军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军队士兵的教育。
当年收获季起义后,夏红四军就成立了教导队,专门教导军队中的中低层干部,每天除了和敌人交战,就是要用来学习。
而随着规模扩张,各个部队都会开设随营学校,用来培训干部。
夏红军委还把各个部队的学校整合起来,成立军事政治学校,让那些热爱学习,意志坚定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