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街上卖馒头的都早早回乡过年了。
每年腊月二十三左右,各家各户都得自己蒸馒头,也图个“蒸蒸日上”的讲头。
这馒头不但要自己和面、上笼屉、蒸馍;连那馒头里的豆馅也买不到现成的,只能用粮店供应的红小豆自己糗。
白菜、冻豆腐、猪肉、鱼、酒这些最基本的年夜饭材料中,也就白菜便宜一些,也就2分钱一斤,是当时家家的必备菜,每年入冬各家都得储存两三百斤。
这会儿冻豆腐买不到现成的,只能把买来的鲜豆腐直接往外边一扔,自行冻成冻豆腐,倒也纯天然。
买的猪肉多是带骨带皮的,七八毛钱一斤,一家也就买5斤,另外再买1斤作为包饺子的肉馅用;有鱼吃是最难得的,凭副食本可以买到2斤左右带鱼,全家都稀罕。
再有,就是过年一般家里都会买点酒,大多是一两块钱的直沽高粱。总的算下来,人口少的家里,一顿年夜饭也就花销不到10元钱。
比起在京城里的好生活,外面的京城人这个年过的可就差远了。
去年冬闲,由于杨晓彤等刚从京城探亲回村不久,就不准备再回京了,1976年的春节还在村里过。
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了,知青窑洞里冰锅冷灶,远离亲人的京城知青们,纷纷依在门框上,坐在石阶上,他们又想家了。
寒冬腊月,瑟瑟的北风吹得人伸不出手,村庄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
磨面、碾谷、做豆腐,都为今年的春节做着准备。
知青们看到老乡们家的馍蒸得雪白,自己的怎么做不好,她们就虚心请教。
随后到队里领出白玉米、小麦、豆子,开始为蒸馍做准备工作。
棒梗等男知青们先碾白玉米,出面后用细箩筛过,筛出的细白玉米面单独留出,剩下的粗点的面留着煮粥了。
再磨小麦,磨出的面粉同样用细箩筛出,剩下的就是麸皮了。
面都磨好了,杨晓彤等女的就把白面和白玉米面和在一起发面,随后把和好的面放在炕头上。
第二天,她们把面发了,准备蒸馍。
两个新来的女知青给打下手,她们挑水、烧火,杨晓彤再使碱、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