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宽深各15米的铝制储水箱,置放在板房的屋檐下,接蓄着屋顶融化的雪水用于生活。
这里的氧气只有低海拔地区的50,长期驻守在这里的战士,个个脸色发紫,眼睛混浊,有的嘴唇溃烂,耳朵枯干,有的手背脱皮,指甲外翻。
每年风日300天左右,雪季长达10个月,最低气温零下40c,然而官兵们知道他们住板房地堡是为了更多的人不住板房地堡,因而觉得住板房地堡就象住“水晶宫”一样,虽苦犹乐,虽苦犹甜。
面对着这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一群忠于职守的边防战士,燕京来的摄像师边录像,边流泪。
他说:“我走过许多的边防、海岛哨所,从未见过条件如此艰苦的哨所,太令人感动啦!”
晚饭时间,哨所的官兵用仅有的一把野韭菜烧罐头招待易援朝他们。
入夜了,战士们把自己的床铺让给易援朝他们,辗转反侧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一早,易援朝他们告别了哨所的官兵,在3名战士的陪伴下踏上了返回的路途。
一路上面对白茫茫的雪山心里发怵,又要经历一次艰难的旅行。
正在为难时,战士递给易援朝一条麻袋,只见他坐着麻袋如雪橇一般飞速向山下滑去。
易援朝他们几个也效仿着他们的动作,顺利的向山下滑去。
不一会工夫就滑到了山脚,比上山时的艰险路途快捷轻便多了。这次卓拉哨所之行给易援朝留下了终身难忘,刻骨铭心的记忆!
另一边,某边防营的官兵得知总部首长要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视察,所有人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临近中午,刘之野等人才跋山涉水的到达营地。
300余名官兵在直升机在风中挺拔屹立,仅从站姿上看,就能看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但是,300多名官兵,上至干部下至普通战士,无一人穿军装,且服装也不统一,全都是五颜六色的服装,只有枪械统一。
眼前的一幕让刘之野非常惊讶,一开始还以为是这里的民兵部队,但随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确实是边防部队现役战士,不是民兵。
作为一位从基层一步步成长的领导干部,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