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135章 刘大夏:明王朝的脊梁(3/4)
家族的非法交易,毅然改革粮草买卖制度,允许少量交易,打破了宦官和武臣的垄断,大大缓解了边民的经济负担,展现了其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决心。

    在兵部尚书任上,刘大夏更是屡次提出改革兵政的建议,力陈时弊,主张精简冗费,加强军队管理,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如织造、斋醮等,为国家财政节省了大量资金。他还勇于向皇帝直言,指出国家财政与军队的困境,促使孝宗皇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决心整饬朝纲,减少对外戚和近幸的无功封赏,力求国家治理的清明。

    刘大夏在处理对外军事问题时,也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和冷静的判断。面对大同小规模战事,他成功说服孝宗放弃盲目出兵,强调防守为上策,避免了可能的军事冒险。在处理庄浪土着首领鲁麟的问题上,刘大夏采取怀柔政策,既维护了边境稳定,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军事冲突。

    刘大夏与孝宗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成为后世美谈。孝宗对其信任有加,经常单独召见商讨国事,甚至允许其以揭帖形式提出建议,但刘大夏始终保持谦逊,提醒皇帝要遵循既定程序,防止个人专断。他的忠诚与正直,以及对国家大局的深刻理解,赢得了孝宗的深厚宠信,两人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君臣相得的佳话。

    四、回归故里

    孝宗去世后,明武宗即位,刘大夏根据先帝遗诏,力主撤除非定额的四方镇守宦官,但武宗仅撤销了个别人选,对刘大夏主张的大规模撤除方案并未采纳。刘大夏不改初衷,继续奏请淘汰冗余武臣及减少皇城、京城守卫的宦官人数,虽几经力争,但大多未被接纳。在此期间,他成功推动了对部分传奉武臣的淘汰,但在处理大汉将军薛福敬等人的问题上遭遇了阻力,薛福敬等人试图通过拒绝入宫侍奉的方式激起武宗不满,幸得宦官宁瑾从中调和,刘大夏才免于被究责。

    正德元年,刘大夏再次上书,点名批评了董让、刘琅、刘云、朱云等镇守宦官的贪婪残暴行为,请求严查惩处,但武宗对此并不高兴。刘大夏深知自己的意见与皇帝的意愿相左,多次请求致仕归乡。虽然有给事中、吏部等多方劝留,武宗仍未予理会,最终批准其辞官,并给予了一定的待遇与荣誉。

    在家中安度晚年期间,刘大夏的清廉与正直却未能使其远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