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大典的坚持尤为突出。明武宗多次出游,忽视了宗庙社稷的祭祀,毛澄联合众臣多次上疏,强调郊祀的重要性,指出皇帝亲临祭祀对于国家安定、民心所向的至关重要。即使皇帝对此置若罔闻,毛澄仍不放弃劝谏,体现出对国家礼仪的深切关怀。
在朱宸濠事件中,毛澄更是展现了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坚定的立场。面对朱宸濠的不臣之举,毛澄不仅反对以朝服接待抚按官员,还拒绝了朱宸濠以孝道为名的表彰请求,依据《孝经》驳斥其不当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朱宸濠的野心,保障了朝纲稳定。
毛澄虽屡遭排挤,但其刚正之风赢得了皇帝一定程度的尊重,如获赐蟒衣玉带,尽管过程中遭遇小人阻挠,但最终仍得到认可。面对明武宗种种越礼行为,如自封将军、公爵并欲亲自祭祀,毛澄联合群臣,据理力争,提出五条反对理由,即使未被采纳,其勇气与担当已载入史册。
五、迎立世宗
正德十六年(1521年),随着明武宗的驾崩,大明王朝步入了一个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慈寿皇太后迅速做出决定,派遣以毛澄、梁储等重臣为首的使团,前往安陆迎接藩王朱厚熜,即后来的明世宗,以确保皇统的顺利延续。毛澄作为礼部尚书,深知此次迎立新帝的礼节安排至关重要,不仅关乎皇权的正统性,也是对新皇尊重与否的直接体现。
面对是否对朱厚熜行五拜三叩头之礼的问题,毛澄展现出了其深厚的礼学功底与政治智慧。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如此隆重的礼节应在登基大典上施行,提前行此大礼,不仅会削弱未来登基仪式的庄严性,也会在礼制上造成混乱。毛澄的见解既维护了皇家尊严,又考虑到了未来礼仪程序的合理性,这一建议得到了朱厚熜的认同,从而避免了礼制上的僭越,也为后续的登基仪式预留了足够的礼制空间。
在迎接过程中,毛澄不仅表现出对礼法的精通,还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对新君的忠诚与敬重。他一路护卫明世宗安全抵达京城,沿途的细心照料和忠诚表现,赢得了明世宗的赞赏与信任。
六、礼议之争
明世宗即位之初,立即面临一场围绕其生父兴献王尊称与祭祀问题的重大争议,史称“大礼议”。毛澄作为礼部尚书,成为这一事件的核心人物之一。毛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