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仕途
成化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1485年4月4日),方献夫出生于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良登村),他一出生,父亲就去世。然而,逆境并未阻挡住他前进的脚步。自小聪颖好学,方献夫在青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
弘治十七年(1504年),他不负众望,在广东乡试中一举中举,这是他步入仕途的第一个台阶。紧接着一年,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方献夫更进一步,成功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这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荣耀。同年三月二十六日,他被选为庶吉士,这对于任何一位新科进士而言,都是极高的荣誉,意味着有机会在翰林院深造,为日后进入国家权力核心铺路。然而,正当方献夫准备以此为契机,告假回乡侍奉年迈的母亲时,命运再次捉弄了他,母亲黄氏竟在此时去世。突如其来的双重打击使得方献夫不得不留在家中,遵照古礼,为父母守丧,这段时光对方献夫来说,既是情感上的巨大考验,也是心灵成长的重要阶段。
正德四年至五年(1509-1510年),方献夫的仕途重新起步,他先任礼部主事,旋即调至吏部,升任员外郎。这一时期,他不仅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更重要的是,在与同僚的交往中,结识了对他影响深远的王守仁。正德五年,方献夫与主事王守仁的学术交流,使他深受心学思想吸引,最终决定拜王守仁为师,这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方献夫对王守仁的学说产生浓厚兴趣,并主动请求成为其门生,这一选择不仅丰富了他的思想世界,也为他后来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哲学基础。
正德七年(1512年),方献夫因健康原因告病回乡,此后的十年,他在风景秀美的西樵山潜心修学,这段隐居生活对方献夫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精神修行期。在山中,他不仅系统学习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更将这些哲学思考融入个人修养与治国理念中。西樵山的十年,远离尘嚣,方献夫得以静心思考,深化了对儒学、特别是心学的理解,为他日后的复出与在政坛上的活跃,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与智慧。
二、请正大礼
嘉靖元年(1522年)夏天,方献夫重返朝堂之际,正值明代历史上着名的“大礼议”事件沸沸扬扬之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