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品。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袁可立决定深入调查,要求千总对质,但对方拒不承认,坚称这些“倭寇”是在海上俘获的。
直到同年十一月,琉球国的贡使抵达南京,袁可立请他们辨认这些“倭寇”。当贡使看到被囚禁的人时,立即确认他们是琉球国的平民,是在海上运送粮食时遭遇风暴而误入明朝海域的。贡使的证词与被囚者的人数和特征完全吻合,袁可立随即下令释放这十八名琉球国民,让他们平安返回家乡。
袁可立的正义之举不仅挽救了无辜者的生命,还避免了国际间的误解和冲突。琉球国民感激袁可立的救命之恩,回国后在琉球建立了庙宇,塑像奉祀,视他为神明。此事在琉球国传为佳话,袁可立也因此赢得了“断案奇如神”的美誉。
五、倭警相倾轧 明察辨秋毫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正值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之际,倭寇频繁出没,苏州府推官袁可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涉及地方望族的冤案悄然上演,史称“乙未事”。
无锡望族秦梁之子秦灯、太仓王弇州次子王士骕以及云间乔一琦,三人皆有才情,分别擅长文学、辩论与武术。壬辰(1592年)、癸巳(1593年)年间,他们响应抗倭保家的号召,招募乡兵。然而,一个名为赵州平的恶少混入其中,与地方富豪结怨,导致三人被诬告谋反。仇家指控他们在酒楼内以“朕”自称,意图聚众谋叛,这一严重指控震惊了朝廷。
福建巡抚许敬庵与应天巡抚朱弘谟对此反应激烈,后者好大喜功,迅速将三人定罪。万历皇帝得知此事,疑虑重重,命令三司会审,但朱弘谟担忧自身仕途,抢先判决,秦灯被判斩首,王士骕入监,乔一琦则被发配南汇所充军。
就在三人即将行刑之际,袁可立察觉到案件的疑点,不顾巡抚的阻挠,请求暂缓执行,甚至以自己的官位作保。经过袁可立的深入调查,他发现指控纯属捏造,所谓的“称‘朕’”只是王士骕的家丁讲述历史故事时的玩笑,秦灯出于戏谑随口附和。最终,袁可立证实了三人的清白。
然而,尽管真相大白,秦灯与王士骕已不幸死于狱中。当乔一琦被从死牢中解救出来时,天空无云却雷声轰鸣,这一异象被吴中百姓视为“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