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216章 杨嗣昌:忠诚与争议并存的一代名臣(3/6)
承畴和总理王家桢的配合,但在杨嗣昌看来,王家桢能力平平,无法胜任重任,于是经由密友礼部侍郎姚明恭的推荐,向崇祯帝举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六省总理。熊文灿在围剿农民军方面颇有建树,使得各地督抚在杨嗣昌的指挥下对农民军的围剿取得了明显进展。

    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广地区的农民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先后接受熊文灿的招抚,但杨嗣昌基于父亲杨鹤招抚失败的经验,对张献忠等人持怀疑态度,主张他们必须“杀贼自效”才能获得信任。然而,崇祯帝和熊文灿急于求成,对张献忠的信任超过了杨嗣昌的警告。结果,刘国能确实效忠明朝,而张献忠则是假装投降,最终与李自成联手,对明朝造成了致命打击。

    在杨嗣昌的战略指导下,农民军的势力一度受到严重打击,尤其是李自成,在洪承畴和孙传庭的追击下,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时,仅剩十八骑逃往商洛山中,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然而,杨嗣昌所期待的“十年不结之局”即将收尾之际,农民军的再度崛起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命运,使得杨嗣昌的努力最终未能挽回明朝的颓势。

    四、和戎失利

    在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期间,他不仅致力于平定国内农民起义,同时也着手处理明朝面临的外部威胁——满清。崇祯十一年(1638年),杨嗣昌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认为应先与清议和,以减轻外部压力,集中力量应对国内的农民军。五月,崇祯帝在中极殿举行策试,主题围绕“剿兵难撤、敌国生心”。杨嗣昌在策论中巧妙引用历史上的天象异象与异族关系,如东汉日蚀火星与南匈奴的议和,以及宋太宗月蚀荧惑与辽军战败的故事,以此暗喻其对清和议的立场。尽管朝中多数大臣反对,但崇祯帝对杨嗣昌的主张颇为赏识,加之杨嗣昌无党无偏、勇于担当,皇帝对他的信任进一步加深,六月便将其提拔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继续执掌兵部事务。

    事实上,杨嗣昌早已在私下里推动议和事宜。同年三月,辽东巡抚方一藻派遣盲人卦师周元忠前往沈阳,试探满清口风,皇太极对周元忠礼遇有加,并表示若议和达成,将撤兵东归。杨嗣昌得知后,立即建议崇祯帝授权方一藻和太监高起潜便宜行事,推进议和。皇太极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