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谢升不慎批评了崇祯帝过于自负,过于依赖个人判断,导致国家陷入危机。他还透露了崇祯帝在奉先殿祈签后决定议和的内情,这被认为是泄露了宫廷机密。科道官们听闻此言,立即上报,弹劾谢升“归罪天子”,“诽谤君父”,“泄禁中语”,“大不敬”。
崇祯帝对此极为愤怒,下令对谢升进行议处。同时,言官米寿图在弹劾兵部郎中张若麒时,也将矛头指向了谢升,指控他是张若麒背后的庇护者。面对众多弹劾,崇祯帝原本意图严惩谢升,但鉴于朝中大量官员附和弹劾,且崇祯帝用人往往呈现出“弹章愈多,位愈固”的反比现象,最终决定从轻发落,仅将谢升削籍为民,保留了他的一线生机。
四、降清去世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王朝的最后岁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大明的统治土崩瓦解。在这一混乱局面中,谢升展现出了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当李自成的部队派遣吴征文、阎杰镇守德州时,谢升竟然发动了一场反抗,将他们杀害,并扶植被囚禁在德州的庆王后裔、香河知县朱帅为济王,试图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政治定位。
然而,不久之后,清军入关,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谢升与同籍御史赵继鼎、卢世等人,在同年六月向清廷递上了降表,表明了归顺之意。在表文中,谢升不仅详述了自己的起兵经历,还恳请清廷能够“兴灭继绝”,延续明室的祭祀。清廷对谢升的态度表示了宽容,采纳了王鳌永的建议,恢复了谢升的原有官职,显示了其对前明官员的招抚政策。
谢升于八月二十七日抵达北京,随即被纳入清廷的内三院,与冯铨、洪承畴等共同处理政务,成为清廷统治机构中的一员。尽管谢升曾以年迈为由请求退休,但清廷出于对他的重视,予以挽留。在清廷,谢升的影响力仍然显着,他参与了伪太子案的审理,判定所谓的前明太子实为冒名顶替之人。
顺治二年(1645年),谢升的生命走到了终点。正月十七日,他因病告假,清廷派遣太医为其诊治。两天后,谢升病逝。清廷对谢升的逝世表示了哀悼,追赠他为太傅,赐予“清义”的谥号,对其家属给予了优厚的抚恤,包括给予其子中书舍人的官职,以及丰厚的丧葬补助。然而,历史的评价并不总是如此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