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忠于明郑政权。
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乘机渡海西征。冯锡范作为侍卫随行,深得郑经信任,但在某些决策上表现出了一些短视和擅权的行为。例如,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汀州守将刘应麟欲以汀州 来 降 ,郑经担心对方可能会爽约,而冯锡范却力劝郑经接受刘应麟的投降。这一决策最终导致耿精忠转而投降清朝,使局势变得极为不利。
当清军逼近时,冯锡范又建议郑经提拔右虎卫许耀为总督,但许耀自知并非将才,坚决推辞。尽管如此,郑经还是接受了冯锡范的意见,任命许耀为总督。结果,许耀在与清军的交战中失败,导致七郡尽失,郑军被迫撤退回台湾。这次失败严重削弱了明郑政权的实力,也影响了冯锡范在郑经心中的地位。
三、东宁之变
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郑经因身体原因立长子郑克臧为监国,以处理政务。郑克臧继承了祖父郑成功的刚毅性格,行事果断,且因其岳父陈永华的教导,他在执政时公正无私,即便是对待郑氏宗室也不偏袒,这使得他在朝野间树立了较高的威望。然而,这种铁面无私的作风也让他树敌颇多,尤其是那些希望借机谋取私利的宗室成员和官员。
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去世,郑克臧顺理成章地接掌政权。然而,他强硬的治理风格让一部分人感到不满,尤其是冯锡范。冯锡范作为郑经的重要将领之一,在郑经去世后并未获得期望中的权力地位,这让他心中颇为不满。
冯锡范联合了郑哲顺等人密谋发动政变,史称“东宁之变”。他们以董太妃的名义,宣称郑克臧并不适合继续担任监国,进而罢黜并秘密处死了郑克臧。这场政变背后,冯锡范显然有着自己的政治野心,希望通过控制新的统治者来掌控台湾的军政大权。
通过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冯锡范等人成功地立郑经的次子郑克塽为新的统治者。郑克塽年纪尚轻,缺乏执政经验,因此实际权力落入了冯锡范手中。冯锡范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开始独揽台湾的军政大权。
东宁之变对台湾明郑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彻底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格局,使得冯锡范掌握了实权;另一方面,这也为后来清朝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