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被任命为经筵讲官。经筵讲官是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主要职责是在经筵(皇帝听讲儒家经典的地方)上讲解儒家经典,以提高皇帝的学识水平。这一职务的获得,表明张玉书在学术领域的造诣已经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认可。
成为经筵讲官之后,张玉书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康熙帝的视野中。他不仅要在经筵上讲解经典,还要在其他重要场合提供咨询意见。由于其学问深厚,见解独到,张玉书的意见往往能够得到康熙帝的高度重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随着吴三桂叛乱的平定,康熙帝决定前往盛京(今沈阳)祭陵。张玉书被选为随侍大臣之一,陪同康熙帝一同前往。此次出行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之举,也是为了展示皇权的稳固和国家的统一。能够被选为随侍大臣,说明张玉书已经成为康熙帝最信赖的近臣之一。
不久之后,张玉书再次获得晋升,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这一职位不仅意味着他在礼部有了重要的行政职责,同时也在翰林院中扮演着领导角色。在礼部,他负责管理国家的礼仪制度,而在翰林院,则继续发挥他在学术领域的特长,为国家培养人才。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张玉书被擢升为刑部尚书。刑部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司法官员,负责全国的法律和刑罚事宜。这一职务对于维护国家法制和社会秩序至关重要。张玉书的这一晋升,表明康熙帝对他处理复杂政务能力的高度信任。
四、调查功绩
在康熙年间,张玉书因其公正无私的性格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被委以重任,负责调查两起重要案件,分别是河道总督靳辅的指控以及杭州驻防清兵扰民事件。这两起事件不仅考验了张玉书的判断力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而且也展示了他作为一名清官的高尚品质。
首先,关于河道总督靳辅的指控,当时靳辅因主持治理黄河工程而遭受弹劾,有人指控他与纳兰明珠结党营私,私分河银。这些指控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并对靳辅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责成张玉书负责调查此案。
张玉书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深知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也关乎整个国家的水利工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他深入基层,亲自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