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几乎全军覆没。张国柱仅率领少数残部于四月二十二日仓皇撤回。
明军乘胜追击,相继攻克靖州、武冈州。沈永忠见形势危急,求援无望,被迫带着部下从宝庆向北撤退。到了六月二日,沈永忠撤退至省会长沙,但仍无法站稳脚跟。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浪战,移师保守”的密旨后,沈永忠于八月初六日放弃了长沙,一路逃至岳州。随着沈永忠的撤退,清朝在湖南设置的许多地方官员也纷纷北逃。此时,除了岳州、常德仍在清军控制之下外,只剩下徐勇一镇孤零零地据守辰州。
三、孙李矛盾
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的矛盾源于两人对于战略方向的不同看法。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二月,在贵阳附近的定番会议上,大西军的领导人讨论了未来的战略方针。孙可望主张部队应该开往广西,继续与明军作战,必要时可以撤退至南海。相反,李定国则坚持认为应当西进云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并与南明政权联合起来抵抗清军。
李定国在会议上发表了一段激昂的演讲,强调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联明抗清,而不是继续与明军相互消耗。他认为,大西军与清军之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与明军的冲突只会让清军坐收渔翁之利。李定国的观点赢得了大多数将领的支持。然而,孙可望对联明抗清失去了信心,更倾向于保住现有的领土,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
在会议中,李定国甚至表示,如果孙可望坚持要亡命南海,那么他宁愿当场自刎也不愿走这条死路。此言一出,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众将领连忙阻止了李定国,并一致支持他的主张。看到如此情况,孙可望不得不妥协,同意了李定国的建议,即西进云南并与南明联合抗清。尽管如此,孙可望对李定国的影响力产生了疑虑,这也为两人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尽管确立了联明抗清的战略方针,但直到1649年(永历三年、顺治六年),孙可望才开始与永历朝廷进行谈判。在这过程中,孙可望的策略与李定国的初衷有所差异。孙可望并不真心愿意联明,而是想要模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以此来控制其他将领,尤其是李定国和刘文秀。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可望对李定国实力的增长越来越感到不安。李定国不仅在军中享有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