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向皇帝讲解经史典籍,并撰写重要的朝廷文书。
于敏中年轻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文思敏捷,对历史典故了如指掌,文章才华横溢,书法清秀洒脱。更为难得的是,他掌握了多种语言文字,包括汉语、满语、蒙古语和梵文,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多语言能力。
乾隆帝对于敏中的才能十分器重,曾命令他翻译并抄写佛教经典《华严经》和《楞严经》。这一任务不仅考验了他的书法技艺,更考验了他的耐心和细致程度。于敏中接到任务后,创造性地将《华严经》的内容按照一座宝塔的形状进行布局,用小楷字体书写。每一部分,无论是塔身的栏杆、屋檐、瓦片还是窗户、台阶,甚至是铃铛和绳索,都被巧妙地利用来写字。更为独特的是,每遇到“佛”字时,他都会特别计算好位置,将其写在塔柱的顶端或是屋檐的边缘等尊贵之处,以示敬意。
为了完成这一作品,于敏中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来排算布局,又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来精心书写。最终,《华严经宝塔》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佛教经典的尊重。这一作品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此外,于敏中还承担了翻译、抄写和宣讲佛教经典的多重任务,无论是在文辞还是在内容的理解上,都表现得极为得体,深得乾隆帝的赞赏。
三、平步青云
乾隆年间,于敏中以其卓越的学识与治国理念在朝中崭露头角。乾隆九年,他受命主持山西乡试,以公正严明的态度选拔了众多优秀人才,初步展现了其教育与识人的才能。次年,乾隆帝南巡途中,向于敏中咨询治国之道,于敏中一语中的,指出“兴学得人”乃国家兴盛之根本,深得乾隆帝赏识,随即被委以重任,督管山东、浙江学政,致力于整顿学风,革除教育积弊,成效显着,赢得了士子们的广泛赞誉。
回京后,于敏中更是直接参与到皇室子弟的教育中,以其严谨的教学风格和深厚的学养,深受皇子皇孙及乾隆帝的敬重与喜爱,官职也随之不断晋升,最终成为内阁学士。乾隆十五年,他再次被派往山东,继续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于敏中仕途如日中天之际,家庭变故接踵而至。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