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要机构,对铜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当时云南的铜产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导致不得不从海外进口铜材,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带来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张允随在担任云南布政使之初,便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首先对云南各地的铜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发现了许多旧矿山虽然已经被放弃,但实际上仍具有很大的开采价值。通过对这些矿山的重新评估,张允随意识到,只要采取正确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这些旧矿山完全可以恢复生产,并且有望提高产量。
基于这一认识,张允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旧矿山的复兴。他首先提高了旧矿山的开采价格,以激励矿主和工人积极开采。同时,他还改进了矿山的管理机制,加强了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监督,确保了矿山能够安全高效地运作。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激发了民间开采铜矿的积极性,旧矿山的生产得到了显着的复苏。
除此之外,张允随还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寻找新的铜矿资源。在他的领导下,云南先后发现了大龙、汤丹等多个新的矿山。这些新矿山的开发不仅增加了铜的产量,也极大地丰富了云南的矿产资源。通过这些努力,云南每年获得了约八九百万斤的铜,完全满足了宝源局和宝泉局的需求,从而停止了对外来铜材的依赖。
张允随的矿业改革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产量,他还十分重视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在开发新矿山的同时,他强调合理规划,避免过度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这种前瞻性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三、稳定边疆与军事调整
雍正十一年(1733年),云南思茅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叛乱,叛乱的核心是由土酋刁兴国领导的苦葱蛮族人。这场叛乱迅速蔓延至多个州县,严重威胁到了云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张允随作为云南巡抚,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与总督高其倬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了平叛计划。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张允随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行政管理能力。他首先派遣军队前往思茅地区,与叛军交战,并成功解除了思茅的围困。然而,叛军并未就此罢休,他们逃往了攸乐地区。在那里,一名知县章纶在前往会城的路上不幸遇害。张允随迅速调整战略,命令军队追击叛军,最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