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的内外局势。
首先,慈禧着手清除“肃党”,即以肃顺为首的反对派。肃顺等辅政大臣在辛酉政变中被罢黜,甚至被处决或赐死,这极大地削弱了反对慈禧的力量,使她得以更加稳固地掌控朝政。与此同时,慈禧任命奕为议政王,并委派奕譞掌管神机营,训练精兵,进一步加强了她在军事上的实力。
在政治改革方面,慈禧听取了奕的建议,鼓励朝臣直言朝政弊端,要求他们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这一举措显示了慈禧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的开放态度,也表明她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善朝政。这一时期,慈禧对奕的信任达到了顶峰,奕在处理政务时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地方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这些人组织起了地方武装,如湘军、淮军和楚勇,成为镇压内乱的主要力量。
依靠这些地方武装,清廷在短时间内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平定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地的苗民和回民起义。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稳定了国内局势,还为清廷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在对外政策上,慈禧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态度。她支持洋务派提出的“自强”和“求富”方针,积极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工业技术,创办了一批新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然而,慈禧同时也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的牵制,以防止任何一方力量过大而威胁到她的统治。这种平衡策略在短期内有效地维护了清廷的稳定,但也限制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总之,慈禧、慈安与奕三人合作期间所取得的政绩,被时人誉为“同治中兴”。
叔嫂斗争
随着慈禧地位的巩固,她与奕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同治四年(1865年)发生的“蔡寿祺事件”揭开了两人权力斗争的序幕。
当年三月四日,翰林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指责他贪污、骄傲、揽权、徇私,并建议他归政朝廷,退居藩邸,另选贤能议政。蔡寿祺的奏折提交后,慈禧并未立即处理,而是将其“留中”处理。当奕朝见时,慈禧告知他有人弹劾,并将折子给他看。奕询问是谁所为,慈禧告知是蔡寿祺。奕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