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慈禧愈发感受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慈禧主导了光绪帝的婚姻大事,将自己的胞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的女儿静芬指立为皇后,并同时选入了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为瑾嫔和珍嫔。次年正月,大婚礼成。然而,光绪帝对慈禧包办婚事表示不满,借口有病取消了宴请那拉氏家族的盛大宴会,并将宴桌分送给在京的王公大臣,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议论。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关系因此进一步恶化,也为后来的帝后党争埋下了伏笔。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三日,慈禧正式撤帘归政。御史屠仁守上疏请求明确发布懿旨,要求外省密折和廷臣奏折仍需呈报皇太后圣鉴。慈禧对此表示不满,并斥责屠仁守“乖谬”,将其开去御史职位,交由相关部门议处。慈禧的这一举动表明,她并非真心愿意放弃权力,而是希望借此向外界展示自己撤帘归政是出于无奈。
尽管慈禧名义上撤帘归政,但实际上朝中一切重要的用人行政事宜仍由她掌控。光绪帝在处理朝廷大事时,仍需请命于慈禧。这种局面表明,慈禧虽然名义上归政,但实际上仍然牢牢把控着朝政大权。
到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奕譞病重。此时,慈禧对醇王一家已有猜忌之心,因此很少去看望奕譞。直到奕譞病危之际,慈禧才带着光绪帝前往探视,但父子相见时几乎无言以对。此后,光绪帝希望再次探望,但始终未能如愿。这一系列事件反映出慈禧与光绪帝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戊戌之变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一场旨在学习西方、改革内政、挽救民族危亡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场运动的发生,背景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绪帝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决心进行变法,以期实现国家的富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光绪帝发布了“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正式开始。诏书中明确提出了讲求西学、变法自强的国策,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合法地位。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包括设立农工商总局、京师大学堂等机构,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