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点点头,赞道:“这个策略好!”
对于杨叶而言,光是一两部电影卖得好,并没有什么意义。
他的目标是要形成矩阵,培养各地市场看香港动作片的习惯,打出品牌效应。
陈龙和洪京宝的功夫电影都是非常精彩的,只不过缺少发行的渠道而已。
比如陈龙的《醉拳》,原时空在日本大卖28亿日元,却没有在美国上映过。
这就是由于早期的香港电影没有海外发行渠道,而造成的巨大损失。
香港电影最成功的一次,是在1982年,《少林寺》在戛纳卖出了一百多个市场,获利一千万美元。
可惜的是:当时的中原电影公司后续没有成功的作品跟进,不仅错失了打开全球市场的绝佳机会,而且还把李联杰给耽误了。
李联杰人生中最好的时光蹉跎了十年,直到1991年,年近三十,才靠《黄飞鸿》系列重新崛起。
然而……那时候已经是港片最后的荣光了。
杨叶却不一样,提前八年用《少林寺》打开全球市场,随后一部《精武英雄》,一部《卧虎藏龙》持续跟进,进而取得了海外发行商的信任,利用这个机会,将自己公司的电影源源不断地输出海外,形成矩阵。
最终的目标,就是使得白杨影业的树形片头变得如同迪士尼城堡、华纳盾牌一样,在全球观众的眼里都耳熟能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杨叶对电影的选择都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在原时空,这三部电影在香港的票房其实并没有十分出色,除了《少林寺》进了年度第四,后面两部都是马马虎虎。
但在海外都有出色表现,《少林寺》直接卖疯,《卧虎藏龙》口碑票房双爆,《精武英雄》在海外也卖出一亿港币的票房,还被《时代周刊》评为最伟大的功夫电影。
也就是说,杨叶选择这三部电影,一开始就是冲着海外市场去的。
至于本土那点汤汤水水,杨叶其实不怎么看得上。
为此,当初跟嘉禾谈判的时候,他甚至愿意放弃本土票房分成。
现在杨叶提前和新线影业搭上了线,把《醉拳》拿到北美上映,结果卖了八百多万美金的票房,简直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