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还在用,从来没改过。
那时候新艺城拍戏,都是瞎肌霸拍,想到什么题材就开搞,完全没有档期之类的概念。
施南笙就帮他们做规划,譬如一年一亿的预算,应该怎么分配?
四大档期分多少资金,拍几部电影,每部电影怎么分配人手?
还有小期、比如端午、中秋又该分多少资金,拍多少电影?
在施南笙的规划下,新艺城一年拍几部戏,要多少人手,这都有一个时间表。
掌握了一种节奏。
没有施南笙,他们根本就是瞎折腾。
新艺城创业之初,走集体创作模式。
这是他们成功的法宝,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问题。
因为七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对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当他们还不成功的时候,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比较容易沟通。
但后来越来越成功了,问题就来了。
当你很成功的时候,你身边会全是马屁精。
就算有人说你不行,你也会很自然地说,你说不行?我说一定行。
而新艺城的成功是集体智慧造就的,七怪都觉得自己很行,那就只能互相拆台了,话越说越多,关系就闹得越僵。
最严重的时期,麦嘉、黄百鸣、石添三个人都不说话的。
这种情况下,新艺城不崩才怪。
这还只是领导层方面的,公司的台前和幕后矛盾更大。
许贯杰、周闰发那帮演员就觉得,电影能卖座,都是我们的功劳。
而高志森、林岭东那帮导演又觉得,电影能卖座,是我们的功劳才对。
说来说去,新艺城始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人物来号令一切,划分利益。
里里外外,矛盾重重,大家谁也不服谁,分赃又不均,能撑十年,已经是个奇迹了。
而杨记这边,就拥有杨叶这样的领袖人物,可以带着大家开疆拓土,一起发财。
……
新艺城的解体对于香港的同行来说是个利好的消息。
大家假模假样的唏嘘几声之后,就兴高采烈地围上去捡尸体了。
谁不喜欢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