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华夏名将突然降临 > 第425章 守江必守淮(2/3)
工程的不断增多,灌溉系统的不断完善,水稻在中原与北方也开始大面积种植。

    华夏所谓的北方与南方,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大部分广东人来说,南岭以北,过了韶关皆是北方。

    而在大多数东北人眼中,跨过燕山,出了山海关,皆算南方。

    不过,自古以来,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只有那一山一水,秦岭淮河才是南北两个地域的分割线。

    从气候来看,秦岭阻挡了冬季的冷空气南下,夏季的湿润气流也难以北上,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南北两侧的植被差异。

    南方基本以水稻为主,而北方则是粟、黍、小麦等农作物。

    从文化来看,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受到黄河文明的影响,而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则受到长江文明的影响。

    黄河距离中原更近,黄河文明更贴近中原人的生活方式、民族风俗。

    而长江流经的区域大部分是古代楚国、吴国、越国,长江文明更贴近吴越、楚文化。

    从现代来看,秦岭淮河是一月份零度等温线,是八百毫米年降水量线,是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从政权来看,战国时期,楚国在秦国崛起后,将都城迁到了寿春,这里正是淮河一线。

    三国时期,吴国与魏国的多次交锋也都是围绕淮河一线展开的。

    自古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

    南方政权大多虽然割据长江以南,但是战线往往会推到淮河附近,因为虽然有长江天险作为天然防线,但是长江的流域实在太长了,完全防不胜防,被突破是早晚的问题。

    所以南方政权想要安全,必须把战线推到淮河一线,甚至饮马黄河。

    这也是当年为何楚国畏惧秦国的强大,迁都到了寿春,已经到了淮河附近,而非长江以南的地区。

    而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的交锋也一直发生在淮河附近的合肥、寿春以及濡须口,而非徐州。

    有人认为孙吴之所以不攻打守卫力量更为薄弱的徐州,用当时吕蒙的话来说:“徐州的地势,只通陆路,是骁勇骑兵驰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