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办法里,方孝儒选择了最快的那一条。
现在的建文朝廷,党争已经渐渐形成雏形,并有渐渐壮大之势。
以方孝儒、齐泰、黄子澄为首的清流官算是一派。
他们仗着皇帝的信任,在朝中取得了很大的话语权,尤其是齐泰,更将兵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承平之时,兵部只负责练兵和防务,不显山不露水。
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却恰恰将兵部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让齐泰无形中掌握了更多实权。
但弊端同样也很明显,那就是根基不稳。
虽然方孝儒推行了许多利于士大夫家族的国策,饱受好评,也吸引了不少人追随。
这些年,与他有师生之名的官员就不下数百,更遑论那些还未做官的读书人,加起来怕有上千。
因此,他也经常拿自己与孔师比肩,颇为得意。
但即便如此,他也很难和翟善一党相比。
翟善的身后,站着的是整个江南,甚至远远不止江南的官员。
更何况,这些人可不仅仅是官员。
地方的士族、大儒、商会、卫所等等,关系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实打实的是一个庞然大物。
而另外两派虽然没有表现出强势的劲头,但同样不容小觑——程大志的锦衣卫,以及大太监陈六安。
锦衣卫自不用多说,是多少官员的肉中刺、眼中钉。
而陈六安虽只是陛下身边近臣,但在东宫时就一直跟着。
他手中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利,但盐、铁、织染这些巨利的东西,被他牢牢的抓在手中。
江南的那些士族想要从中获利,没有陈六安的点头,他们就很难做。
方孝儒虽然在直隶省安插了两个巨大的钉子,但他心里也很清楚,想要短时间内完成陛下催粮的任务,很难。
若是完不成,性情急躁的陛下很有可能会直接换人。
与其这样,不如直接找到问题的核心——利益。
他方孝儒需要做的,是从中斡旋,以盐铁、织染为利,与江南士族进行利益置换。
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快的速度从他们手中,将粮食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