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这是李秀成的围魏救赵之计,自己若带兵增援皖南,那岂不是上了当?
所以曾国藩在皖南只能任用一些偏师,比如说自己不太信任的吴长庆的人。
但是,若朝廷放任河南捻匪几十万人马进入皖南,
那么自己辛辛苦苦制定的剿灭太平天国的大致方针将会改变,这是曾国藩不能容忍的。
曾国藩于是上奏朝廷,他在奏折中给朝廷两宫太后,以及恭亲王弈心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臣听闻,河南山东的捻匪几十万人,聚众南下?臣深感不安“”
“”皖南已在臣掌控之中,长毛贼李秀成在皖南找不到粮草,犹如瓮中之鳖,不出几个月臣有信心将他们一击击毙“”
“”但是若捻匪南下进入皖南,与李秀成这个长毛贼合兵,他俩合并实力大增“”
“”那对我朝廷来说恐怕是犹如天塌,往后十年朝廷也不一定能剿灭他们“”
“”后果不堪设想呀“”。
“”臣恭请皇上务必在河南,皖北将捻匪拦住,切勿让他们窜入皖南“”
曾国藩的这封奏折,已经写的很明显,他将利害关系一一陈述
反正大致意思就是:
“”李秀成已经找不到粮食,迟早会被我干掉“”
“”可若朝廷将河南的捻匪放到了我管辖的皖南地区,那剿匪这事儿,我真的无能为力“”
朝廷无论是两宫太后,还是军机处各位大腹便便的军机大臣们
都知道这件事的利害关系。
所以朝廷军机处经过研究,决定对张洛行的两军追击,堵截。
1863年2月,张洛行的十余万捻军开始南下,大军号称“”三十五“”万人。
捻军和太平军一样都喜欢在人数上吹牛逼。
部队一路向南,先后攻破了晏城,周口,商水准备进入安徽,攻打安徽北部重镇颍州。
捻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克几个城池,看似取得了大胜,实则都是攻陷了一些小城,不过这也足够振奋人心。
捻匪一路南下,朝廷最能打的蒙古亲王铁帽子王僧格林沁赶紧带兵追击。
僧格林沁有一支能打的骑兵,这一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