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胃粘膜,于是也被加入了进来,这就形成了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汤,也就是后世晚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黄芩汤”。
后来的故事变得俗套起来,先民又知道了半夏+生姜可以治疗呕吐,一些黄芩汤证的患者伴有呕吐,所以就很自然的加了进去。
这就变成了后世晚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可以治疗下利、腹痛、呕吐等症状,反复使用有效,就形成了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巫师们的祖传秘方,慢慢流传下来。
故事还没完,在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下利、腹痛、呕吐等症状的过程中,也是有的有效,有的没效。
经过慢慢的观察,发现具有神疲、恶寒、口淡、清水样泻下的虚寒患者不能用,而非虚证的,具有恶风、头痛、脉浮等表证的患者也不能服用。
而远古先民们发现柴胡可以治疗胸胁苦满,人参能治疗食欲不振、心下痞硬的年代,当一个胸胁苦满、心下痞硬的患者,出现了下利、腹痛、呕吐等症状,服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无效的时候,自然会把柴胡、人参加入到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试试。
如果患者没有腹痛,就去掉芍药,也就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上了柴胡、人参,去掉了芍药,这样,就变成了后世医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小柴胡汤”。
接下来就是几千年的流传,反复的使用中,被口口相传,刻在龟甲牛骨上相传,刻在竹简上流传,因为是要熬汤服用,所以自然是由看鼎的人,也就是厨子们去执行。
众人听到这里,品味着李介宾的话。
《伊尹汤液经》,极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那些用青铜鼎煮东西的厨子们,慢慢琢磨汇总出来的东西。
这是个带着东方浪漫的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如女娲补天、如夸父逐日、如后羿射日、如嫦娥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