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方中以麻黄为君药,那么麻黄的用量理应不少于他药。
原方剂量为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有人指出,用小青龙汤,麻黄在方中剂量最大,方能显出“青龙为神物”之效。
但是我们看看本案中的用量:
生麻黄3g,桂枝3g,干姜3g,细辛3g,姜半夏9g,生白芍9g,五味子9g,生甘草3g。
第一眼看过去,李介宾觉得这个中年大夫用药很有日本汉方医的风格,因为日本的医家用药就是比较轻,都是几g几g的用。
实际上,只要对症,药物用量轻并不会影响效果,如清代陈士铎用药也轻,但是不见其效。
或者有急危重症,需要回阳之功,大剂量用药无可厚非。
只是如今有些中医,医术一般,但是不觉得是自己问题,总觉得是药量不够,加大药量,几十g,几百g的用,怎么说呢从不内耗自己,也算是本事了。
“如果麻黄加量会怎么样呢?”中年大夫听完李介宾的分析后,好奇问道,他当时麻黄这么点,纯粹是害怕太多了会有不适,还真没想那么多。
李介宾说:“如果在本医案中,依上述用法,麻黄在方中剂量最大,可能的结果是咳嗽顿减而喘、汗并作。”
“为什么?”
“因为案中没有‘伤寒表不解’,没有‘伤寒’。
因为本案为内伤病,而非外感病,是在空腹阳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冷饮内伤所致。
实际上,小青龙汤原本是治疗外感病的,在本案中被移用于治疗内伤病。
既然病在里而不在表,就不需要使用大剂量麻黄、桂枝、细辛去发表,而只取小剂以温通阳气。
佐以相对剂量较大的走里的白芍、半夏、五味子,保证了全方作用部位在里而不在表。”
中年大夫听完后,觉得有道理,同时庆幸,自己这算是歪打正着了。
“青龙为神物,最难驾驭。”
用得其宜,效如杆影;误用过用,祸亦旋踵。
此为历代医家所共识。
刘渡舟在《伤寒论诠解》中指出:“……在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