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文书中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记载了一个“制度”。
但就是这个制度让荀攸无法说出一个“不”字。
他,或者说世家,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竭尽全力、拼尽一切的让曹丕答应下来试行这个政策,不惜一切代价让曹氏成为天下的掌控者——只要曹丕能够试行这个名字叫做“九品中正制”的制度。
何为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个选拔官员和官员任命的制度。
将官员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当中又分为三品,共有九品,这是九品中正制的“九品”。
那么“中正”何来?
说的是这个选拔官员制度的其中一种官职,叫做“中正官”。
中正官有大小两个品阶之分,大中正官、小中正官所掌握的权力也不同,大中正官可以举荐“一品到六品”的官职之位,也就是上中两个品阶。
小中正官则是可以举荐“七品到九品”的官职之位。
这个选拔官员的制度看似十分公正,但某些地方上的一些细小的“标注”便让他变成了一个可以让世家们世世代代掌控权力的工具。
比如九品中正制中,中正官要举荐官员,那么举荐的标准是什么呢?
有三个。
其一,家世。
其二,品性。
其三,才能。
谓之三品。
而既然中正官的责任这么重大,那么谁能够担任这个中正官呢?
同样看两个东西。
家世、官位。
荀攸用一种十分强大的直觉看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着的一切理念,他甚至可以断言,当九品中正制度试行之后,这上品之官位中,绝对不会出现任何一个非世家之人,而世家子弟也绝对不会沦落到下品为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
这样的一句话迅速出现在荀攸的脑海中。
他舔了一下干涸的嘴角,而后抬起头看着那稳坐钓鱼台,神色十分平稳,甚至一点变化都没有的曹丕。
他错了。
之前荀彧向曹操推举曹丕为魏王世子的时候,他还指责过自己的这个叔叔,说他太过于幼稚,为什么要举荐一个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