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魏王曹丕宝玉、玄圭,再陈述了魏王以及魏武王,也就是“曹操”的功绩。
这一次,魏王接受了这一道诏书。
而后,程序便开始继续流转。
在第三次上书委婉拒绝了刘协的诏书之后,天子第四次下达了禅让诏书,而这一次,魏王终于接受了。
这一出盛大的、让天下都陪着演出的戏剧终于委婉的结束了。
魏王如天下人所愿、如大汉天子刘协所愿、如朝廷世家所愿、如自己所愿,终于坐上了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在繁琐的登基大典之后,魏王颁布了第一道诏书。
“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
“丕只承皇象,敢不钦承。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羣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
“唯尔有禅,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
这是必要的程序和手续之一,在这一出戏剧的最后,魏王、哦,不,是新任的大魏天子曹丕下达了一道册封的诏书。
册封前大汉天子为“山阳王”。
改元“延康”
而后,新任的大魏天子加封了自己的父亲曹操为“太祖皇帝”,也就是“魏太祖”,谥号为“武”,即为“魏武帝”。
在史书中,这样简单的记载了一句这件事情。
“延康元年,献帝禅于文帝,文帝三辞不受,然则顾天下之忧,不得以而受之。”
“则赐献帝为山阳王,与大魏同受。”
“帝初登,则加太祖武皇帝。”
在献帝第二次进行禅让的时候,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一次并非是和之前曹操那次一样的“演戏”与试探,而是一场真正的戏剧。
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迎接新的皇帝,迎接新的朝代。
历史也正式从这一刻开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分割线,如果说此前名义上天下还是“大汉”与“大虞”的抗争,那么今日起,天下纷争便是“大汉”“大虞”“大魏”的三国鼎立了。
历史书中的记载也同样如此,在所有的历史书籍、以及后世历史学界的公认中,都将这一年之后的时代称之为“三国”。
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