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高在上的看着一切的发生,纵容着一切的发生,但在关键的时候会选择“点破”和用“阳谋”阻止一些事情的发生。
比如,在当年陈湛收李渊为弟子的时候他没有阻止,但是却在李渊诞下第二个子嗣之后不久,便着人将李渊调往太原镇守,没有圣旨不可以轻易离开。
也因此,隔绝了李渊其他子嗣与陈氏之间的关系。
等到李渊百年之后,这群子嗣进行争斗的时候,李氏和陈氏的关系还会那么好么?
不会了。
因为若最后上位的是李建成,他会想“陈氏当年为何不帮我?”
若最后上位的是其他子嗣,他们会想“陈氏会不会给大哥报仇?”
一个小小的调令就能够做到的事情,杨坚为何要花费巨大的力气再去做?
就如同现在,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一个没有实权的爵位就能做到的事情,为何要与陈氏、李氏撕破脸?
杨坚以为,陈若瀚会看不出来他的心思。
但很可惜的是,陈若瀚虽然年轻,但却天纵奇才,他看出来了杨坚所想的一切,并且看出来了杨坚的打算。
他不打算走进杨坚的圈套里。
“启禀陛下,臣所为的,并非是臣的七弟。”
陈若瀚抬起头,眉宇中带着的全然是凛冽和无谓,他的声音由小及大,变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恢弘。
“臣所为,乃是天下苍生。”
“高句丽前倨后恭,难道真的是如同他们的上奏书中所说的那样,是他们知道错了么?”
“不。”
“他们不是知道错了,他们只是知道自己要死了。”
“所以他们才摇尾乞和。”
“陛下以为,是因为陛下的仁德,所以高句丽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上书吗?”
“不。”
“真正“感化”了高句丽的,是他们已经丢失的十几座城池,是已经兵临高句丽都城之下的大隋军队,是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士卒们,是那些在前线如今依旧在拼杀的将士们。”
“此次攻打高句丽,所花费了无数金银,十二仓中的粮食几乎消耗了一大半,这些消耗难道陛下看不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