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民居村落的水彩。
下午,他选择描绘村里的碾子和几棵古树。
姜哲画这几幅作品的时候,选用写实的技法,突出光影变化。
他画完一张,正在休息的时候,远处一个院落的大门打开,一位老妇人提着篮子走出门,慢慢走向几位正在写生的画家。
姜哲看到老妇人向几位老师推销什么东西,并没有在意。
他拆下已经完成的作品,换上新纸的时候,听到老妇人走到近处,向一位画家推销。“老师,我家老伴自己做的毛笔,您看看,需不需要?”
那位画家的年龄也不小了。他向老妇人的篮子里看了一眼,说道:“大姐,谢谢您,我平时不怎么用毛笔。您问问其他人能不能用?”
姜哲听到老人推销毛笔,就多看了一眼。
老人穿着灰色的老式衣裤,头发花白,在脑后梳成一个髻。
她提着篮子,向附近的画家们挨个推销,但是都不成功,最后,走向姜哲。
姜哲看到老人过来,提前站起来等着。
老人走到姜哲近前:“老师,你需不需要毛笔,我这些都是好毛笔。”
姜哲明白老妇人的称呼只是客气,但被人称为老师,还是有些不太好意思。”大娘,我不是老师,我是学生。你先坐下,让我看看。”
老妇人露出笑容,把手里的篮子放在姜哲近前。
篮子很旧,里面铺着一块灰布。灰布上有三捆毛笔,每一捆毛笔大约有十几支。
姜哲从老人的打扮,判断其的生活窘迫。
他已经想好,只要毛笔的质量不太差,就买几支,当做是帮老人一次。
老人给姜哲介绍。
“一共三种毛笔,小狼毫,大白云,大羊毫。这些毛笔都是我老伴自己做的。他原本在我们镇上的毛笔厂工作,后来毛笔厂没了,他就打零工,现在回家养老,闲着没什么事儿就做几只毛笔,都是好用的。”
姜哲拿起一只小号的狼毫笔。
笔杆是通体烤红竹杆,笔头大约5、6毫米的口径,出锋两厘米左右。
白云笔略大,羊毫笔最大,出峰三厘米左右。
三种笔的型号都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