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能够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的作品也有可能吸引更广泛的受众,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桥梁。”
在关于作品的受众定位上,双方的分歧也十分明显。我们团队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能够得到艺术界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赏,又能够被普通大众所理解和欣赏。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会尽量避免过于晦涩难懂的表达,而是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观众能够轻松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而对方团队则认为,艺术作品应该首先满足艺术家的自我表达需求,艺术家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毫无保留地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至于受众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艺术评论和解读来引导,观众应该主动去学习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不是要求艺术家去迎合观众的口味。
这种分歧让双方在讨论中各不相让,气氛一度变得剑拔弩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我提议大家暂时休息一下,喝杯咖啡,放松一下心情,让大家有时间冷静思考,重新梳理思路。
在休息期间,我们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开始热烈地讨论接下来的应对策略。小李,团队中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成员,皱着眉头说:“我觉得我们不能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试着理解对方的想法。毕竟是跨国合作,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僵持下去,合作可能就无法进行了。”
陈宇,团队中的技术骨干,也表示赞同:“是啊,我们可以寻找一些折中的方案,既能保留我们的特色,又能满足对方的要求。我们可以从双方的理念中找到一些共同点,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创作,这样或许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点,也尝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我们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决定在接下来的洽谈中更加积极地寻求合作的可能性。
休息结束后,我们重新回到了会议室。我深吸一口气,首先打破了沉默:“我认为我们双方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