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驱动的纺纱机,解决了这一难题。
不过珍妮机产出的纱线虽然细但容易断裂,而水力纺纱机生产的纱线虽然结实却又显得粗糙。1779年,织工克伦普敦结合了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创造出了全新的纺纱机——骡机,因其融合了骡子兼具马和驴的特点而得名。骡机能够同时转动多达三四百个纱锭,从而促进了纺织技术的革新。
1785年,乡村牧师卡特莱特在参观了阿克莱特的棉纺织厂后,受到水力纺织机的启发,成功制造出了水利织布机,使得织布效率提高了大约四十倍。这一发明实现了织布机与纺织机之间的有效联动配套,开创了工作流程和技术工艺历史性的突破,也推动了其他产业的技术变革。
现如今,陈寒在他的纺织厂里使用的就是这套水力纺织机和水力织布机。由于水力纺纱机一次能产出三四百个纱锭,所以进入他的工厂,你会立刻感受到那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
这轰鸣声中,交织着棉花、纺纱飞梭的旋转以及纱锭的转动,共同构成了一首庞大的交响乐,使得这座纺织厂成为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工作场所。
陈寒之所以选择把纺织厂建在秦淮河边,正是看中了这里水流湍急,同时便于筑坝的优势,以此作为整个纺织厂的动力源泉。
目前,他还在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但他计划未来一定要推进更为强大的动力设备,那就是蒸汽机。不过这还需要一步步地实施。
毕竟,现在的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在接下来的四五十年内,应该是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只有等到大明王朝真正开拓出更多的新市场时,才应该将蒸汽机应用于整个纺织厂之中。否则一旦产量过剩,卖不出去,那就麻烦了。
但正是因为陈寒工厂里的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效率远超最熟练的工人六倍左右,所以在扩张产能方面还需谨慎行事。
毕竟根据一些历史记载显示,明代时期的织布效率其实并不高……
在明朝晚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了一个改良过的五人缫丝流程:一个人负责烧火做饭,两个人专门整理蚕丝头绪,另外两个人主要负责缫丝。这样五个工人一天可以缫出三十斤的丝。
在棉纺织业方面,《浙江海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