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提到,“纺纱的人每天能纺出四到五两纱线,织布的人一天能完成一匹布的编织。”
《嘉善县志》中也有记载,描述了东南地区妇女们的勤劳,“有些妇女每天能织出三匹布,不过这些布料又小又粗糙,远远比不上松江地区的质量。”同时指出,“那些勤奋纺织的妇女,一个月通常能织出四十五匹布。”
以上情况大致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纺织技术水平,但这已是顶峰水准。即江南技艺最精湛的工人每月也只能织出四十五匹布。
然而,在陈寒所处的地方,他引进的水力纺纱机一天能纺出两千多斤纱线,这个产能竟然是明朝中期以来最为熟练的工匠团队(每组五人)技术水平的六十六倍!
陈寒的工厂总共只有十多名工匠,但他们一天纺出的纱线却达到两千多斤,这个产量甚至超越了江南地区三百多位顶级熟练工匠一天的工作量。
至于织布的速度就更惊人了。在江南沿海地区,即使是最熟练的女工日夜不停地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织出三四匹或四五匹布。而在陈寒这里,单台水利织布机一天就能产出四百多匹布,并且布的质量标准达到了松江布,宽度超过三尺。
这种生产效率实际上已经足够惊人了。现在正值大明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然而陈寒使用的技术却是四百年后才会出现的,他整整领先了四个世纪,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此刻,陈寒站在那里,亲眼见证着自己一手打造的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组成的全套生产线高效运转,产出大量布匹。李少尧看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万分,他按照陈寒的要求,将所有机器安装到位并顺利运行。
看到新型的纺纱机和织布机高效配合,完成整个生产流程时,他们都惊觉速度竟然这么快。陈寒亲自用手触摸了一下刚织好的布料,虽然尚未达到现代工艺的水平,但已经相当舒适。
李少尧摸过后欣喜若狂:“大人,太厉害了!我们纺织厂生产的布虽然赶不上松江最优的三梭棉布,但相较于其他棉布而言,质量要好得多。而且我们的生产效率比他们高出了一百多倍,他们的产量在一百多天里都不及我们一天的产量。这还是仅有一台水力纺纱机和一台水力织布机的情况,如果再增加几台的话,岂不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