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没什么好处,还要远离政治中心的京城,实在得不偿失。
但要是平叛失败了,那就有意思了,就算运气好点没死在战场上,那个皇位也注定跟他没了关系。
可大概是意识到龙椅上那位只想玩点平衡,而太子一天要么盯着皇位要么看着自己,他就明白只有自己能去江南,也只有自己能接过这个烂摊子,所以他还是来了。
既然要打仗,那么就得先知道两浙的情况,他知道当官的喜欢欺上瞒下,当兵的往往夸大军功,所以要想从朝廷公文上知道真相,还不如去茶馆听听老百姓们的议论,可他越是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就越是迷茫,因为无论怎么看,这场造反都不应该变成眼下这个局面才对。
因为说到底,造反也就是那么个流程,闹了饥荒水患,就会有人跳出来喊两声口号,带着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冲进县衙,抢了粮食大家分,一顿吃饱了就想要更多,只要官府应对不当,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揭竿而起,闹得处处烽烟。
但两浙的情况很特殊,一是因为这个地方很富,虽然闹了旱灾,但百姓也不至于活不下去;二是在白莲教造反的初期,其实也是有能臣武将把那些教徒按了下去的。
不过事情诡异就诡异在这里,第一次造反,前后也就一个月,叛军占了一座小城,被围了半个月就开城投降,大概是官员们觉得这帮泥腿子只是饿极了发昏,而且当时北边辽人南下打得热火朝天,所以就没有彻底清缴白莲教,只把那一次领头的砍了脑袋。
这就缺了大德了,真正的主事人平安无事不说,还累积了经验,短短两个月以后,再次揭竿而起的叛军就攻下了五座城池,在两浙有了根据地。
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也还是没有多少人在意,大魏立国百余年,这种造反没有十次也有八次,军情传到京城,旨意很快就下来,整个两浙的兵马开始调动,准备给这场造反画上句号。
然而就被一战打散。
两年时间,战火绵延到了整个两浙,叛军四面出击,官兵忙着守城,两浙地界里面的冲不出来,外面的打不进去,平叛的将领换了好几个,但面对缺兵少粮并且不得人心的局面,都只能守在城里望洋兴叹。
不知道是不是这次成功给了其他地方的白莲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