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的哭了起来,我这是为什么?
母亲的话又萦绕在她的耳旁:“他靠什么能给你生活费?”
自己上班期间,还不知道生个孩子这么费钱,到底是自己没有正确的人生规划还是这个孩子来的太突然,以至于措手不及。
我也想上班挣钱,让婆婆帮自己带孩子,可婆婆通过前面的来到足以证明她的不合适,而妈妈的邀请我决不同意。
我还是自己想办法。
晓雅的观察和感觉是正确的,真正要让婆婆带孩子,她是根本无法胜任的。
晓雅并不知道的是婆婆的出身是什么。
生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6年的婆婆,因母亲生产而大出血身亡,婆婆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爹爹疼爱有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贵家庭。家里丫鬟、佣人、保安、长工应有尽有,吃喝不愁,出行无忧。
爹爹曾经是当地有名的绅士,虽然妻妾成群,但就是没有男孩子,只有两个女儿。铺子方圆百里到处都是,家境殷实,远近闻名。
谁知随着土改的政策出台,家里的地产、粮田、号字、铺子逐步被平均分发,抑郁的父亲自缢身亡,妻妾四散,宅子被占,家败人散。
晓雅老公的爷爷曾经是婆婆家的长工,看着婆婆无家可归,便把她收留在自己的家中供她吃穿。
婆婆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就委屈自己和晓雅老公的爸爸结了婚,生下兄妹三个人。
当然婆婆的身世之事都是老公后来讲给晓雅听的。晓雅目前最需要的是如何在挣钱和带孩子中间找到平衡。
收旧家具的贩子要买走房东家的缝纫机,晓雅脑洞大开,她按贩子的价格留下了缝纫机。
晓雅所租的房子附近有一农贸市场,里面品种琳琅满目。她发现有的人买了衣服后没有地方裁剪裤边,所以她准备在这里干这个生意,一是可以照顾孩子,二是增加收入。
说干就干,晓雅的裁缝铺很快开张了,起初,人不太多,随着晓雅的坚守生意有了起色。
就在这紧张而又充实的日子里大家都在努力的生活着。支书的儿子来到了市里。
这次他是下了决心来市里,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晓雅。两年的当兵生活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