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压缩:低价可能导致企业利润过低,甚至亏损。
信用受损:如果投标时夸大承诺但无法兑现,长期来看会影响公司信誉,导致未来竞标受阻。
5 结论
竞标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最理想的情况是找到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供应商。但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驱动等原因,确实存在内部操作、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企业在参与竞标时,既要具备竞争力,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和行业规则。
用博弈论分析竞标过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中多个投标人(竞标者)在不完全掌握对方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策略选择,目标是最大化自身收益(即中标并获得利润)。如果存在内部信息泄露,博弈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市场失去公平竞争,形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1 正常竞标:公开竞争的博弈
在理想情况下,竞标是一个典型的“第一次价格密封拍卖”(first-price sealed-bid auction)博弈。
(1) 竞标的基本结构
玩家(参与者):多个竞标公司(a、b、c…)
策略(strategy):每个公司提交自己的投标价格和技术方案
收益(payoff):如果中标,得到利润(合同金额 - 成本);如果落标,收益为0
规则(rules):通常最低符合要求的报价中标,或者综合评分最高者中标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公司都必须估计竞争对手的报价,并在保证合理利润的前提下,尽量压低价格,提高竞争力。这个过程类似于“逆向拍卖”,即竞标者出价越低,越可能中标,但如果价格太低,可能导致亏损或难以履约。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最优策略通常是:
选择一个略低于竞争对手但仍能保证盈利的报价
提供最具吸引力的技术方案,提高评分优势
这一过程符合纳什均衡(nash eilibriu):在所有参与者都理性决策的情况下,最终的竞标结果会趋向一个稳定的最优解,即没有人有动力单方面改变策略。
2 内部信息泄露: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