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竞争的博弈
当有内部人员泄露竞标信息(如竞争对手的报价、条件),游戏结构会发生变化,形成不完全信息博弈,并可能导致市场失衡。
(1) 受益者的最优策略(拥有内部信息的一方)
假设某个投标公司a得到了竞争对手b、c的报价,那么a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压低价格:比竞争对手的报价略低,以确保中标
2夸大方案优势:在标书中强化自身优势,以提升评分
3低价中标后提高利润:中标后通过修改合同、追加预算、降低质量等方式弥补低价带来的损失
这种策略短期内能够确保a中标,但从长远来看,会破坏市场规则,导致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竞争对手的困境(b、c等)
如果b、c等竞争者意识到市场存在内部信息泄露,他们可能采取两种应对策略:
退出市场:如果无法公平竞争,部分公司可能选择不再参与竞标,导致市场竞争减少
提高非价格竞争手段:如加大关系维护(公关手段)、提供额外回扣等,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竞争
(3) 招标方的风险
短期损失:可能得到低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因为中标者为了弥补低报价,可能偷工减料或后期追加预算
长期损害:优质公司退出市场,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gresha’s w)现象,整体质量下降
这种情况下,竞标过程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竞争博弈,而更像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的操控型博弈”,最终导致:
1市场效率降低:优质公司因不愿意参与不公平竞争而退出
2劣币驱逐良币:投机取巧者更容易中标,最终行业标准下降
3长期信任危机:如果这种行为被频繁发现,招标方可能会重新设计规则,甚至引入监管
3 低价中标后不兑现:道德风险博弈
即使中标者成功压价中标,他们仍然面临履约问题。如果企业低价中标,但实际无法兑现承诺,形成典型的道德风险(oral hazard)问题,即:
降低成本(使用次级材料、减少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