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如果研究数据受到撒谎的影响,研究者可以:
在研究局限性(liitations)中说明问题,并对结论的适用范围保持谨慎。
尝试改进研究设计,比如使用更精细的实验方法来减少主观偏差。
进行后续研究,通过不同的方法或不同群体的重复实验验证结论的稳健性。
结论
如果被试说了假话,研究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并不一定完全无效。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检测、调整或利用这些假话,使研究仍然有意义。在某些情况下,假话本身也可能是研究的一部分,揭示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
5 假话对不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不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对被试说假话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方法容易受到影响,而有些方法则有较强的防御机制。
(1)实验研究(experintal studies)
影响:
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控制变量,观察因果关系。如果被试撒谎,可能会影响实验条件的有效性,使得研究结论不可靠。
比如,在研究“人们在压力下的决策行为”时,如果被试假装不紧张或故意做出非真实选择,那么实验数据可能无法反映真实心理状态。
应对方法:
双盲实验(double-bld design):研究者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关键目的,以减少需求特征的影响。
隐蔽目的(ver story):告诉被试一个与研究真正目标不同的掩盖性故事,使他们的反应更加自然。
行为测量(behavioral asures):使用生理数据(如心率、皮肤电)或无意识行为(如眼动追踪)来判断真实心理状态。
(2)问卷调查(survey & self-report studies)
影响:
问卷调查最容易受到被试撒谎的影响,特别是涉及敏感话题(如道德行为、政治观点、健康习惯等)。
社会期望偏差(cial desirability bias)会导致被试倾向于选择社会认可度更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