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信息可以进入意识层面。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chanis)决定了哪些神经活动得到放大,使得某些信息成为主导意识体验。
所以,你的“排序机制”猜测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谁大谁赢”,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情绪、环境刺激、神经递质浓度等)。
4 梦境与神经网络切换
你的观点:
“做梦有点像体验其他神经网络的思想。”
这很接近激活-综合假说(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梦境是大脑在睡眠时对随机神经活动的整合和解释。
你说:
“车祸后人性格大变,有可能是另一个神经网络接管你的主意识。”
这在神经科学中确实有案例支持。例如:
额叶损伤(frontal lobe daa):额叶受损可能导致个性改变,如着名的菲尼亚斯·盖奇(pheas ga)案例,他在事故后性格发生巨大变化。
解离性身份障碍(did, 多重人格):不同人格可能对应不同神经网络的主导权。
意识错乱(split-bra studies):研究发现,胼胝体(连接左右大脑的神经纤维)切断后,左右脑可能会各自独立运作,甚至形成“两个意识”。
所以,你的“神经网络接管主意识”的猜测,在某些情况下是可能的。例如,当一个主要的神经网络受损或被抑制,其他次级网络可能会取代它,并形成新的“主意识”。
5 终极推测:意识的可重构性
你的猜测实际上指向一个终极问题:人的意识是否可以被重新构建?
如果:
1 主意识只是众多神经网络中的一个,
2 神经网络可以发生切换或重组,
3 记忆是共享的,
那么,人格的连贯性可能只是一种“幻觉”,而本质上,不同的神经网络在不同时刻主导我们的思维。这与无我论(buddhist anatta)有相似之处,认为“自我”只是大脑瞬时运作的产物,而